导演 金行秀(上)
导演金行秀发表小说《空有》,准备将其搬上银幕
《空有》是在智异山上准备的科幻佛教电影
主人公默契和尚扮演者为《曼陀罗》的全茂松
【专访】对于大多数电影导演而言,一旦涉足过一次电影,就会深陷其中,终身奉献于电影事业。1985年凭借电影《丹》出道并从事电影工作已有30余年的导演金行秀(音译)(1953-)也不例外。
金行秀导演是凭借《花粉》、《升天》、《傻瓜大游行》及《炳泰和英子》等作品开创70年代反社会电影先河的河吉钟导演的弟子,曾写过《现在刚刚好》等多部电影的剧本,也拍过《地藏菩萨新罗僧侣金乔觉》等纪录片。即使经历过很长的空白期,他始终没有停止电影工作。另外,他还曾为迷茫的青少年们开设过“草帽”电影学校,自己当起校长,做培养青少年们才能的志愿活动。
除了电影外,金行秀导演的人生中还有另一个“命运般的相遇”,那便是佛教。他曾到智异山脚下垒起泥墙,搭起草棚,在山中过着求道士的生活,也是那时他想到了创作出将电影和佛教相结合的作品并开始着手做准备。终于,他通过自己的修行体验将电影主题设定为求道佛教,并于4月7日在韩国出版文化会馆(首尔市三清路)出版了小说《空有》并举行图书首发式。金行秀导演目前正在准备将于5月10日左右举行的电影《空有》的制作发布会,届时演员们还会按照正统的如法佛教方式进行削发仪式。
金行秀导演虽未出家,但已被佛教魅力所吸引,他仔细观察高僧们的生活,学习佛经和求道知识,殷切地想要拍出一部纯佛教电影。以下是对金行秀导演的采访。
– 早有听闻您只身一人在智异山过着道士般的生活,您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的家人都在龙仁。虽说平时大多呆在智异山,但我的职业是导演,既不是道士也不是僧侣。但我的生活方式和在洞窑里修行的僧侣生活并无二致,所以大家说我过着道士生活也并不无道理。我以前就很喜欢智异山的山脚,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去那生活,所以在那边搭了一个小草棚。
– 具体在智异山哪个位置呢?
在庆尚南道河东郡青岩面。去年我收到了地址名,我本想用那个草棚申请居民登录住址变更,于是去了面事务所(译者注:相当于中国的乡居委会),但他们说没有具体道路名就不予受理。我只好申请了临时建筑,虽然冬天很冷,但我很喜欢棚顶盖上塑料布能看到天空的草棚。我的草棚就在半山腰大约海拔800米处,青雀洞近在咫尺。最开始时我为了遮风挡雨只在上面盖了塑料布,但住久了,尤其是我连居民登录住址都改了,所以还是亲手用泥土垒了一个草屋。虽然只有5,6平米大,但我还做了一个土炕,躺在上面还是很宽敞的。
– 那个空间对于您来说是静心修炼的禅房呢?还是您作为电影导演构思并准备作品的地方呢?又或者只是您与自然为友,返回乡村的一种平淡生活呢?
其实是您说的返回乡村吧。内心的修来不一定非要剃发进寺庙。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其实皆可修炼。无论是行走、站着或是躺着,无论是说话还是沉默,不是都需要我们用心才行吗?当一个人想要放下贪念,直视自己的内心时,都可以看作是求法或是求道。我被困在“电影导演”这个枷锁里,感觉我人生的主题就应该就是创作出怎样的作品,而我在智异山的时候一直思考怎样的生活才算好的人生,所以写了《空有》这本书。
– 好的人生?您所谓的好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就是不会感到不舒服。
– 感觉这个有点不容易理解。
一提起不舒服你可能会首先想到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不适,但我指的不是这些。生活上的不舒服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解决了。我说的不舒服是指内心。条件很差的朋友请你吃了顿饭会让你感到不舒服,本应好好对待的朋友已经离世,永远都还不了的人情让你难过,未能向深爱的人表达自己的心意也会让你心里不舒服,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所有事物都与这种不舒服相对,这种不舒服会让人生病。而放下这种不舒服便是“道”,能够走上“道”的道路便是好的人生。
想要放下,就需要让这种不舒服从内心彻底根除,这是很难的。我们会转瞬就忘记前世今生的习惯,内心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在某一瞬间发现自己被这种不舒服所折磨。享受荣华富贵的人生是很不舒服的。为了要守住自己的东西不得不拼了命地去生活,这该有多不舒服呀。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该让不舒服的苗头出现。这句话和“回归初心”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何为“初心”呢?借母亲的身体来到今生前,我们都说过自己的内心,相信每个人的前世都有很多种习惯吧。所以说有诸多不适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是如果今生不能甩掉这些不舒服,下一世将会更加难过。
– 那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所有的不舒服都来源于自己,所以要仔细的观察自己。人们总是只想活着的事物,却从来不想去思考死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舒服,我们不该那样。死与生是相伴的。既然我们想着生,就也要思考死亡,只想生就会产生痛苦,因为只想着永远活着,就会想着拥有更多的财物,而这会毁掉我们的人生。世上没有永远。即使房间地板上铺满了数千亿元,死的时候还是一分都带不走。
就算是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爱人,你终究也无法与其一同死去。爱与幸福都抵不过一场春雪。拥有的越多,越是充满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越痛苦。所以才说我们不仅要想着生,也要考虑死,这样的人生才更真诚。死亡只不过是换上一套新的衣服,并不是什么值得悲伤的事。现在我的身体只不过是我所穿的一件衣服罢了。
正是因为人们对现在穿的衣服赋予永远的定义,都想着我要活久点,我要有更多的钱,才会引发犯罪,使得社会如此沉闷。如果我们都能想着一切皆有尽头,一切皆有限,我们就可以收获幸福的人生。因为一切皆有尽头,我们才会珍视每一个瞬间。如果能提前想到死亡,哪还会做让别人伤心的事呢。如果能将不舒服的根本性问题一一整理出来的话,我们真的可以过上幸福的人生。
小说《空有》封面照
– 在长篇小说《求法》之前您先出版了《空有》,“空有”这一主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空有”源自于“真空妙有”的佛教之根本。如果没了“真空妙有”,“华严法界缘起”也就无从谈起。简单来说就是真空状态虽是指空荡荡的状态,但其实它并不是空的。这种微妙无法用言语或文字来说明,只能靠内心来感知。这种微妙便是佛祖的所在之处和宇宙的中心。我通过《空有》这本书来讲述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正如一位书中的默契禅师一样,走完今生,就应该不留一点痕迹的走入涅槃,寻找往生。
-您能谈谈该书的故事吗?
书中的主人公是唐代的山中道士默契禅师,尼姑妙然大师以及比丘(和尚)法空大师。默契禅师认识两位高僧,但都断绝了来往。时光流逝,默契禅师想到自己即将涅槃而去,于是安排了与其法孙妙然大师在法席上再次见面。默契禅师直到圆寂都还一直着想要为其传授真理的精髓。
不料她竟对默契禅师高喊道“老头你别再骗人了”,默契禅师看到说此话的人正是自己的法孙,气得说不出话来。他一直等待着的法孙身着破烂不堪的百衲衣,身上散发着让人难以忍受的味道,还不断地咒骂他。
《空有》的故事内容从20年前讲起,一直到默契禅师涅槃而去,按照其遗嘱将其水葬。
– 这部电影以佛教思想和僧侣的求法过程为背景展开,可以说是一部纯佛教电影了。这也是继林权泽导演作品《曼陀罗》和裴镛均导演作品《达摩为何东渡》之后时隔37年的纯佛教电影吧。
我也这样认为,它的确是一部纯佛教电影。我从出道作品《丹》开始就走错了。现在是影像时代,刚涉足电影业时我一直吵着要拍科幻电影,未能获得太多关注。直到现在我才想要脱离平铺直叙各种台词的作家身份,以导演的身份拍摄电影。距离《曼陀罗》和《达摩为何东渡》如今已过去37年,时间过得真快呀。
37年的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但并未出现能够体现人类精神价值的电影。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起码我是这么想的。虽说也有一些佛教电影,但都只不过是穿着僧袍表演罢了,并未探寻到佛教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有人拍出了纯佛教电影,估计也就不需要我来拍了。因为别人不去做,就只能我来了。
– 这37年内始终没有一部纯佛教电影,对此您不会感到奇怪吗?
这并不奇怪,因为纯佛教电影的制作环境是很难营造的。所以没人会对投资宗教电影,特别是佛教电影感兴趣。其实现在也很难做出拍摄环境,所以我们的正式开拍也一拖再拖。我们要把这本书获得的全部利润都投入到电影制作中,所以希望该书能有好的销量。
最近,引领物质万能时代的美国也开始冥想、参禅,因为他们懂得人生在世要首先读懂自己的内心,而韩国人还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实在令人惋惜。龙门山上院寺的义净大师说的一点没错,韩国是深得佛教的精神价值的国家,但现在这种价值却被美国人抢走了。
– 最近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听说您选在此时出书有特别的理由?
其实我之前并没有写长篇小说的打算。虽说这十多年里我每天都把《空有》的稿子带在身上,但始终没能遇到想要投资佛教题材电影的投资人。我甚至想过要放弃。但在仁寺洞的展示厅举办的“书友会”上,我遇到了十多年未见的朴观植(音译)理事,他问起我的近况,我告诉他想要拍摄《空有》这部影片,但未能筹到制作费,于是他看了我的稿子。第二天朴理事提议将稿子写成长篇小说,再把卖出的书费作为电影制作费。
朴理事是我上学时的后辈,比任何人都要更了解我的品性,所以才能做出该提议。实际上,我之所以很久没有拍电影了也是因为我是那种一旦心系一部作品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我就是这种坚持到底的性格。
1993年我完成了一部名为《魔女》的魔幻电影剧本,从那以后的17年间,我每天都带着剧本寻找投资人,这件事在忠武路应该人尽皆知。但我最终也没能找到投资人,我把打印出来的剧本全部烧掉,电脑里保存的底稿也全部删除,这才算完。但我的家人为我吃了很多苦,我愧对他们。所以我祈祷这次的长篇小说《空有》可以多卖出一些,来补贴电影制作费,哪怕是一点也好,我不能再等17年了。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忠武路的金行秀导演,如同回到家乡
– 请您再谈谈小说的故事吧。在法会的混乱过后,默契禅师与妙真大师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妙真法师是默契禅师的上座,离开寺庙里便沉迷于酒气,后来就以那副废人的模样出现在法会上。默契禅师在圆寂前都始终想着为上座们传授真理,即“真空妙有”。“不遵从自己的心,按照他人的心意而活便是地狱,谁说地狱要死了才能去!按照他人的心意而活的地方就是地狱。每个人都是因自己的谎言和欲望变成了俗人,活在自己建造的地狱中。哪里有天堂!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的地方就是天堂!活着的时候都不能为自己建一个天堂,死后还期待什么天堂!”默契禅师始终言行一致。他定好圆寂的日子,当天和年幼的法孙们一起腰板挺直地在石塔前盘腿打坐,坐脱立亡涅槃而去。
– 您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活着并不是比他人吃的更好,生活得更好?跳脱出一般的想法来看,不顺从他人而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是很有道理。但从非宗教的一般视角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欠缺说服力,听起来比较模糊。
怎么才算认识自己呢?把自己当做神吗?当然不是了。是要认识自己的内心。离开自己的内心就没有我,也没有这个世界。若关闭心门,心中就会连个线头也装不下。 如果我们都想着自己不会死,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都想着所有人都会死,就是自己不会,所以我们现在才会如此辛苦。就算是享受了荣华富贵,我们为了守住它们而活该有多辛苦呀?如此宝贵的人生难道就要在守住自己的这些东西中度过吗?我不这样认为。人终有一死,死去后又会怎样呢?活着时要寻找答案,死后也要寻找答案才对。人们都对这一问题避开不谈,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不会死。
人有五欲,即财、色、名、食、睡,想要用源自他人心中的贪念来填满自己内心的人正活在地狱之中。这样的人活着时就背负着地狱,死后也只能去往地狱。人们只会想到杯中水,却不会想到大海也是水。若能想到大海,那便是“道”,是通往宇宙的道路,也是不亡之路。他人的心思在我们的心中是沉重的包袱。默契禅师给患者治疗时,门外传来了已成破戒僧的妙真法师的呻吟声,她落至如此田地也是因为没能听从自己的内心而活。
publisher@whoborn.net
【版权所有 © 2016 ~ 2018 wmover,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