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纪录片制片人 朴宗祐
作家朴宗祐(58)既是摄影师又是制片人,也是纪录片制片人。朴作家与生活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亚洲地区的土著
部落的人们同甘共苦,将他们自然的日常生活景象记录在了镜头中。他发表了写真集《喜马拉雅:20年的奥德
赛》、韩国SBS电视台特别纪录片《茶马古道100天的记录——康区》等作品。本次采访是在2009年9月进行的。
采访人 陆红朵
朴宗祐是被称为“纪录片制片人documentarist”这个头衔,恐怕是第一位韩国人。他并非电视台旗下的制片人,而是从个人层面制作纪录片的人,现在也比较罕见,而现实中纪录片人职衔也对一般大众来说比较陌生。
在贫瘠的情况下,他也一直并行视频拍摄与写真拍摄,并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摄影记者起步,德国的《GEO》和意大利的《AIRONE》采用了他的关于韩国的照片,并通过独立制片《Indie Vision》拍摄了视频纪录片。
从第一次向世界介绍茶马古道盐井村人们生活写照的《西藏盐山谷的最后的马帮(디벳 소금계곡의 마지막 마방)》开始,到接下来的《茶马古道——1000天的记录(차마고도-1000일의 기록)》、《麝香之路(사향지로)》等《茶马古道(차마고도)》系列,以及《站在神的山珠穆朗玛(신의 산 에베레스트에 서다)》等山岳系列,《水上漂泊的灵魂——海洋吉普赛人(물 위를 떠도는 영혼-바다 집시)》、《最后火的传说(마지막 불의 전설)》、《人类最大的庆典空巴梅拉(인류 최대의 축제Kumbh Mela)》、《最后的香格里拉(최후의 샹그릴라)》、《东方大峡谷(동방대협곡)》等等。虽然视频作品也很多,但今年作为摄影作家的成线更为突出。在春季推出写真集《喜马拉雅:20年的奥德赛(히말라야: 20년의 오디세이)》,与此同时,在釜山古隐写真美术馆举办了《喜马拉雅专题摄影展(히말라야 모노그래프)》,还有从8月底至本月底在大邱阿尔托画廊举办《喜马拉雅20年的奥德赛(히말라야 20년의 오디세이)》摄影展。
《西藏盐山谷的最后的马帮(티벳 소금계곡의 마지막 마방)》则创下在韩国广播史上首次被销往欧洲的记录,并在法国正统的纪录片频道 ——ARTE电视台(并以节目名称《最后的盐道》)播出。
可以在他的博客中欣赏摄影作品。
(网址: http://blog.naver.com/khampa, http://docu.tistory.com)
摄影展的反响怎么样?
釜山展会时,有很多人说想购买作品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但是,因为那里不是商业画廊而是美术馆,所以,那些后续事宜都需要由我自己亲自处理。但我羞于联系那些购买人通电话,最后未能联系那些人。
您原本是报社的摄影记者,后来怎么会成为纪录片制片人呢?
1984年通过公开招聘进入韩国日报社,参与《体育休闲》、《世界网球》等月刊的制作,并学会了一些技术。当时的经历,后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工作。
我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HAM),有机会参加八六年夏天在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无线电会议。当时我担任业余无线电协会秘书长一职,就想去未建交国家的去看一看,而当时南斯拉夫也没有与韩国建交。于是干脆递交辞呈后去参加了会议,结果还去欧洲其他国家看了看。
反正工作也没了,就在87年去喜马拉雅制作了《去喜马拉雅(히말라야를 가다)》,这算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但随后未能继续拍摄纪录片,而是回到原先的摄影记者一职。因为88年韩国奥运会当时缺少采访记者,把我叫回去工作半年。我因为想去拍摄奥运会才同意回去,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便递交了辞呈,却因缺少人手为由遭到拒绝。就这样再工作几个月,如此反复了几次,最终留在了报社,直至95年。其间经常出入国会,而当时拍摄的都是国会议员们打架的场景,那段时光,回想起来真觉得很可惜。
《去喜马拉雅》是怎样诞生的?
做《体育休闲(스포츠레저)》摄影记者期间,当时去采访登山家新秀柳翰奎(音译)攀登北汉山,采访结束后,我们成为了朋友。再后来认识了柳翰奎的挚友尹平玖(音译),尹平玖在后来进了报社,他的阅历与经验受报社的认可,成为我的同事兼前辈 。
1987年2月,柳翰奎、尹平玖这两个人制定了趁年轻的时候去喜马拉雅的计划,并向我提议一起去。我们一拍即合, 立马成立了队伍。在江原道利用吉普车专门跑遍穷山僻壤的出租车司机—洪云基(音译)先生,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中,成员共变成了四人,并且还找到了赞助商。
因为是山区我们需要驾着吉普车去,但当时生产吉普的只有巨和汽车公司。而恰逢巨和被双龙集团收购,便去找双龙集团的金锡元会长,拜托他为我们赞助。见了金会长之后,得知要把公司的名字更名为双龙,正准备生产第一款吉普车,命名其为柯兰多(Korando),恰好是需要做宣传。一句话我们碰上了好时机。他痛快地答应赞助我们1.3亿韩元巨资,给出的条件是电视上要播出该纪录片。
于是去找KBS电视台,与那边工作组的四个人一起合作制作纪录片。因为没有拍摄海外纪录片的经验,一切都是第一次,所以困难重重。1987年8月出发,经过6个月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进行拍摄,电视台团队因为要赶时间中途回国了。因为是第一次,中间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故,有很多没有拍好,深感遗憾。
第一次向韩国介绍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1000天的记录》已成为您的代表作。
2004年在中国旅行途中,为了找资料进了一家旧书店,在那里看到了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这就是开始。因为照片很神奇就问了书店老板,并了解到那里曾是茶与马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当时就被迷住了。便构思大概五集左右的纪录片,并开始了拍摄。2005年拍摄途中,因发生了从悬崖掉坠落的重大事故,摄像机被摔坏无法继续拍摄,便回国了,但由于没钱,就把之前拍摄的部分,制作成一部作品,在KBS电视台以《西藏盐山谷—最后的马帮》的名称播出。算是关于茶马古道的一种电视试播。因为计划的是五集纪录片,所以当时并没有使用《茶马古道》这一标题。
原先计划的五集作品后来怎么样了?
2006年和2008年在SBS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两集作品《茶马古道——1000天的记录》和《麝香之路》。麝香之路是在十多年前被发现的古代贸易通道。在那之前,人们只知道连接亚洲和欧洲的贸易通道,只有丝绸之路的两个草原之路以及一个海上之路。另外还有一条亚洲的麝香出口至欧洲的通道。它贯穿喜马拉雅的这一古代贸易通道,从西藏拉萨出发,途经北印度,过印度洋海上之路连接至阿拉伯半岛。
剩下的部分制作成第二集作品《香炉之路》,介绍了香炉的流通渠道,计划最终完成共计六部集的喜玛拉雅贸易纪录片,但从条件不足难以完成。
您用照片和视频两种方式制作纪录片,请您对两种媒体做个比较。
各有各的优缺点,照片中体现不出来的可以用视频表现,用视频表现不出来的可以用照片体现,我觉得两个都想做好。第一次在海外采访的时候,看到外国人那么工作,我就感到很神奇,心想“还可以那样工作”。虽然身体很累,但两种都有成果,所以感觉很欣慰。工作的时候,互相之间也有制约的时候。紧急的时候会面临在照片和视频中选择其一的情况,这时就会很烦恼,不知该选哪个。
老实说,我更热爱摄影。视频即使拍不到瞬间也可以通过其他视频遮掩,但相比之下照片则不然。我认为能够捕捉瞬间精华的就是照片。更何况,视频只要制作完就等于离开了我的手。作为自由职业作家与电视台工作,就会发生著作权问题。毕竟个人自由职业者处在弱者的位置上,只会遭受伤害。所以拍摄视频纪录片的人,多会去考虑拍摄电影纪录片。恐怕我会最终放下视频,而只做摄影。
但是,您作为纪录片编剧,获得更大名声。
虽然被划分为纪录片编剧(作家),但我只是挂有纪录片编剧头衔,并没有参与很多纪录片制作工作。我更多地关注拍下很好的影象而非纪录片。如果时间允许,我想用照片纪录瞬间,但现在印刷媒体逐渐减少,也没有可发表的场所,这是个问题。最近作为为期一年的项目,我正在拍摄首尔古城墙。因为也有人说我,只做别的国家的东西,所以就启动了这个项目,用视频拍摄太费功夫,所以只用照片记录着。
对于‘为什么拍摄’这一根源性提问,您如何作答?
第一次去喜马拉雅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要作为专业去拍摄照片。因为那就像是年轻时的冒险一样。真的去了之后一看,被那里的气势给压倒,想一直继续拍摄下去。
拍摄登山者攀登的纪录片等,所以经常出入那里,就发现每次去的时候,总会有发生变化的部分,所以就想到要记录下来。现在也会去拍经常被改变的地方,或将被改变的地方记录下来。所以也会听到有人说我是素材主义作家。
作为纪录片人,记录逐渐消失的东西和被改变的东西,这项工作的价值以及遗憾是什么?
进入1990年代以后,偏僻地区的生活或少数民族被转化为旅游资源等,有很多变化和消失的东西。例如,巴拿马圣布拉斯群岛(SanBlas Islands)的少数民族库纳族(Cuna)原本过着传统方式的生活,但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茶马古道村庄里也出现了酒店,目前有很多韩国人去那里旅游。
那些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就拿茶马古道来说,放着100头牦牛移动的风俗已经在80年代消失。在盐井采盐的人们,现在已经变得一年也就花几天时间采盐。因为挣不到钱,而去采蘑菇等其他事情可以做。现在拍摄的东西,恐怕在我们这一代就会全部消失。几千年维系下来东西偏偏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很伤心。越是这样,越想快点把它记录下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偏僻地方已经消失了。所以采访变得更加困难,选定可拍摄地区变得很难。心想这些会在下一代完全消失,现在一定要拍下来,但又觉得已经晚了。看着这些偏僻地区和少数民族已转化为旅游地,我就会烦恼现在是否应该记录下来。在我们的上一代,或许就没有这种矛盾,而是他们仅仅抱着一种创造价值的想法去工作。
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危险的瞬间吧?
在茶马古道真的差点就死了。从40米高的悬崖坠落,背着盐走的马用那个盐包裹碰了我一下,我摔进悬崖,掉了大概三米左右时刚好挂在树上,这才捡回了一条命。虽然伤势比较严重,但没有摔断或出现致命伤,所以真是万幸。摄像机被摔坏了,只能中断拍摄。
还有跟动物有关的事故。在美国动物园进入老虎笼子拍摄的时候被老虎咬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则被巨型鬣蜥咬过,而在纳米比亚则,去狩猎旅行的时候,还被豹子咬过。
可以那些想做纪录片这项工作的人们提些建议呢?
做纪录片的后辈们经常会问该拍‘什么’。因为在影像领域,比别人先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别人没有拍过的。所以,要用自己的视角去拍,这一点很重要。用自己的视角,重新解释自己工作的主题,并把它做好就是好的作家。
另外,做纪录片的人总是会有想作导演的强烈诱惑,但我认为不能那么做。因为我了解当地的实情,所以看到那些添加了演出效果的作品,就能看出弄虚作假的部分,即便那些影像效果非常出众的作品欠缺真实性的时候,会感到非常遗憾。
设备或人员、经费方面,个人自由职业者根本无法与电视台竞争。比电视台的团队能够投入更多的只有时间,但就因为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可以拍出更加忠于事实的纪录片,这是优点。
我们知道您是韩国首位上网咖啡馆运营者。
1997年Q频道和京仁广播合作原本计划拍摄54集作品《大海与人们(바다와 사람들)》。当时我负责该项目,为了出差正要换外币的时候,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因为汇率上涨很厉害,最后放弃出国计划,也中断了制片工作。
我一看这个事态应该还会持续几年。既然美元稀缺,就赚点美元的想法开了一家针对外国人的小旅馆。原本就计划在自己退休之后开一家小旅馆,就当是把该计划提前了一些。但是,因为这家小旅馆位于三清洞,所以客人很难找得到。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在安国洞韩国日报旁边开设了一个可以使用网络的空间,而这个就是韩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intenet cafe)“Net House”。
结果两个都经营失败。刚开始半年自己亲自经营,但是过了一年半,才开始有了口碑。等口碑传到在外国背包旅行者那里时,我已经在做别的事情,因为亏损也就关掉了。
去采访旅行就要经常离开家,家人会不会有意见?
我就怕这样,所以原本打算不结婚就这么过一辈子,一个人转遍各地旅行。但是前辈的夫人说“这样过人生怎么可以呢”,并给我介绍对象说“有个文静的姑娘,见一见吧”。去相亲一看,那个文静的姑娘说“去非洲旅行一个月,刚刚回来”。可能真的是天生有缘吧。妻子喜欢到处去游玩,而她的职业刚好是教师,所以每到假期我们都会一起去旅行。加上儿子总是三个人旅行,因为花费很多,所以存不下钱来,这是缺点。哈哈。
后记
朴宗祐作家在2016年7月举办了名为‘走在宫中,呼吸其中’的摄影展,展示了他在得空时,担摄的宫中景象。此次展会上可以看到, 朴宗祐作家拍摄的首尔四大宫——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的四季以及宗庙、宗庙祭礼。